Wednesday, April 20, 2022

把家搬到宣教中心



     從宣教中心建好之後,一直都沒有機會住一下,這次真是有機會了。住下才真感到宣教中心真漂亮,高高的檳榔樹在風中搖曳,青草地、小藍花,小小的Faith Garden 種了兩棵香蕉樹,過兩三星期就可以用來作Matoke(蕉飯)了,樹莓也快結出來了。一早一晚,樹屋花園那邊有好多小鳥,彩色的椋鳥像會講話一樣,如果坐得夠久,很容易會看可愛的紅嘴火鳥Red fire fincher,像小丑的紅頰藍飾雀red -cheek cordonbleu,


還有吃花蜜的太陽鳥,來偷吃樹莓的白眉知更 ⋯⋯(我會把有關烏干達野鳥的書留在書架上喔,以後來住的有興趣可以找找看)。想放些薰衣草在房間的話,可以去Brook houses 聊天區那邊剪,手一踫就香的那一叢就是。我走之前會在香蕉樹附近再種些薄荷、檸檬草和迷迭香,可以隨意採來泡香草茶喔。

住這裡,大雨也不太會停電,不過即使停電,也可以找Pastor Winston 拿結他一起在黑夜中唱歌,聽說他在添黑中也可以彈結他的。除了Brook Houses 是中、長期宣教士的單身宿舍,宣教中心的客房的用了東、西、南、北不同部落的烏干達的語取名: Amuno(Hope)、Rukundo(Love)、Ekisa(Grace)、Niye( Faith)。我們從西部的高山湖 Lake Bunyoni 帶回來的木船漿,就掛在Rukundo,那支舊船漿總會讓我想起100年前Dr Sharp一家在Lake Bunyoni 美麗的宣教故事!剛搬入Guest room, 看到之前客人在留言本上的留言,還有留下漂亮的手繪,記得走之前要留下幾句,去找黑色的手工紙留言本,即使不曾見面,但在我們這裡留宿的,一定是同路人,都曾在非洲烏干達的紅土地上留下過足跡。我們發現中心的門鎖質量不太好,有待改善,不過晚上有Steven(晚上保安工讀生)及傻狗Rascal看守,睡得安心的很(如果你不會被傻狗吵醒)。真的被吵醒了,試試會否聽到貓頭鷹的叫 聲,每天凌晨就睡醒的Pastor Winston說有中心的樹上住了兩隻貓頭鷹。





宣故中心入口車道盡頭就是 BrookHouses 和 Ekisa


左轉小路到樹屋花園,左側會見到一棵貝殼杉,這棵樹是在說2020年1月的11日宣教中心成立那一天栽種的,品種由南洋引進到非洲,據說它會活得比我們還長。




樹屋是給教會孩子們的遊戲區,每一個宣教士家庭孩子們的最愛,也是我們家兩個小弟弟最愛的地方。


今年復活節前,我們兩個宣教家庭的孩子,還有鄰居的小朋友們一起染彩蛋

 自從我們家搬到宣教中心,這裡不只是教會、是宣教中心、還是小朋友們假日相聚、Sleepover的地方。最近還出現了"單車黨"。






我們親身體會到,宣教中心的Guest house,除了為短宣隊可以食宿之外,對於剛到烏干達的新宣教士家庭以及轉換中的家庭(像我們這一家)都是一個祝福。孩子們會喜歡這一個臨時這渡的家。新的宣教士一到,就可以有一個舒適的房間,洗個熱水澡,到步第二天就可以使用中心的廚房解決三餐。若不跟著大人去探索新環境,孩子們也可以安全快樂地在中心待上一整天,有書、有玩具、還有熱情的中心員工作朋友。這對剛到步的宣教士家庭來說,可以幫助他們更容易更快地適應。我記得我們一家剛到烏干達時,就是住在美國差會的Guest house, 在那裡渡過了我們在烏干達的第一個月。那時就憧憬如果我們差會也有這樣的地方多好。感恩六年後到我們要離開時,可以在自己差會的宣教中心過渡。我知道,兩個月之後孩子又會捨不得這裡,我也捨不得。羊爸每次要回來烏干達,之前我們租的家是回不去了,但他都可以回宣教中心,找到一個可以落腳的房間。


辦公室旁是 CPHall,CPHall 的命名,是紀念我們的宣教前輩林安國Cyrus牧師。CPHall 目前是兒童主日學使用,書架上是中文的童書、繪本,讓宣教士子女及華人家庭的小孩可以借閱。CPHall還有一個小客廳可以交誼、聊天,對著個廚房,可以煮簡餐、也可以泡茶和煮咖啡,讓Guest Room的客人隨意使用。CP Hall 的二樓就是另外的三間客房。我們希望,曾在宣教中心留宿的客人,都可以在CPHall的牆上留下照片以及彼此鼓勵的字句,期待在這裡來來往往的人會越來越多,"回頭"客越多,代表著更人願意在烏干達留下宣教的故事、傳福音的腳蹤。





平日如果中心"沒客",CP Hall是一個可以安靜閱讀、聊天的地方。目前只有周二早上有給大學生上的宣教課程。但在主日則人氣十足,都是小孩子。這些可愛的孩子們,都說著流利的中、英語,在異地文化中長大,好好培養他們,這些第二代都是未來宣教禾場上的新力軍!想想看,以後即使他們長大會去其他地方,但也許有一天,他們願意因著上帝的使命,會回來非洲,回來這個他們成長的地方!

住在中心,周日可以見到很多來聚會的華人家庭,周六早上則可以遇上一班來參加Yummy Book Club的烏干達小讀者。他們每周六都會走路來聽故事、讀書。我們需要給烏干達小朋友講故事的老師,也需要為他們預備茶點的廚師。Yummy Book Club 隨時歡迎客人加入!



下個月,這裡將會更熱鬧。這月底的Wings of Dream 學生團契,在一個周日的下午舉行Pop Corn 電影會,5月有一隊烏干達的敬拜隊來舉行敬拜讚美會。5月初來自加拿大的李傳頌牧師會到來留宿,再上北部培訓,月底差會總主任王欽慈牧師會再訪烏干達兩星期,還有計劃來長宣的另一個新宣教家庭一家四口可以順利到達的話,5月份的宣教中心將會"客滿"。期待宣教同路人在此相聚、相識、相扶⋯⋯










































Monday, April 18, 2022

TCK,又搬了

 


     這是搬家前偷拍羊三姐的照片,今天被她發現了,她自己改版並加上文字。" 現在我要走了,我不會哭,只是轉頭說聲 ⋯⋯再見 。" 因為要走,她最近寫了幾首詩,盡訴心中的難過與無奈。TCK(三文化小孩)又要搬家了,明白孩子們被逼跟著我們工作走的無奈,明白,但難以體會。因為我不算是TCK,需然在菲律賓出生,但三至十八歲定居澳門生活,澳門是我的老家, 那裡有親愛的家人,是我的根。但孩子們卻不是,拿著澳門的身份證,但澳門是媽媽、外公外婆的家,對他們來說,曾經住過的十個月,還不足以有家鄉的感覺。說起出生地說更複雜,大哥二哥生在新加坡,三姐出生在烏克蘭,老四生在澳門,老五從出生到現在,沒有離開過烏干達,他們來自哪裡,是一個難問題。長著中國人的臉,最流利是英文,俄語都忘光了,但還是愛吃土豆泥,在白皮膚和黑皮膚的世界,他們永遠是外國人,回去亞洲,又像是隱形的新移民,皮膚相同,但思圍卻不同,聽到廣東話的笑話不會笑,卡通聽不懂,想到要用廣東話交朋友,都有點退縮。TCK的成長可說很精彩,很國際化,這樣成長的孩子,被逼著去適應新文化、新環境,最後鍛鍊出很強的適應力,處處都可以是家,但沒有一處有真正家鄉的感覺,而且一次又一次的離別,留下不少傷心的回憶。難怪天情設計的家庭裝,背面是個世界地圖,點了七個和我們家有關的地方,下面有一句 "Don't ask me where I'm from, it's complicated! " 。去年開始有帶他們回亞洲的計劃,討論了一下TCK的話題,天情最近就寫了一首關於作為"三文化小孩"的詩: 


Being a TCK   

~Anichka Dong

Never staying, always going.

Never permanent, always growing.

Some things, you can never replace,

Forever looking, never finding your place.


Living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EARTH,

Never knowing where you’re worth.

Not really knowing which country you’re from,

Wondering, wondering where you belong.


Feeling ANGRY, wondering why,

You always have to say goodbye.

It’s truly hard to comprehend,

When your comfortable life comes to an end.

Feeling like an outcast, all alone,

Not really knowing where to call HOME.

The feeling cuts through you like a knife,

But I’m a TCK, so this is my life.


這次的搬家,最複雜。異地宣教的生活本來移動性就很大,但加上疫情的大環境令計劃更難以落實,都只能見一步走一步。一直到接手事工的同工順利到達烏干達,我們才敢想下一步。所以我們一直都沒帶收拾心情和行李。但就在新同工訂下機票日期的時候,我們被通知住了四年的屋子需要交還給房東。我們需要比原定計劃早兩個月搬走。其實上帝安排的時間真是剛剛好,因為新來的宣教家庭剛好在我們租約到期前找到房子,我們所有的家具,以及保安隊(防賊大狗Max哥和防蛇大鵝Goosy)都可以順利搬去他們的家。他們新居入伙那天,我們就提包入住宣教中心Guest House,無繨接上!過去兩星期,我們兩個家庭就作了一次乾坤大挪移,忙呀,但漂亮完成!孩子們的心情,時好時壞,但他們都很棒,十分懂事,也明白,真的要準備離開烏干達了。什麼時候走呢?還不知道呢。因為澳門嚴格的防疫措施,要到5月才可以嘗試預定隔離酒店,要成功訂到酒店,才可以訂機票。還有,要全部人一天前的PCR合格,才能真正上機,真的只有上帝才知道我們的行程安排。如此多方的不確定,對一家七口洲際搬家來說,當然是挑戰囉。包裹停運,我們必需要學習斷捨離,要把一整個家縮成14個行李箱。我最不捨得應該是收集了15年的整百本童書,但我知道,留在烏干達,有很多小朋友及宣教士小孩有需要。其實,能先搬到宣教中心真是幫我們能處理了很東西。


其實,在搬家的過程中,上帝給了我們很多的鼓勵,先是澳門隔離由 21天縮成14天(真是太開心了),另外老五順利報讀了澳門K1的學校,其他孩子的學額雖然還未真正落實,但還算樂觀,很大機會能讀英文的學校。而且要住的房子也找到了,有愛心的弟兄姊妹以筍價租給我們一個有三個房間,兩個廁所公寓單位,還用心替的們想如何安排5個小孩的房間。這種種都讓我們很感動,很多人在家鄉幫助我們去安排。如果這是上帝讓我們在烏干達的最後六個星期,我們可以把事工好好交接,為未來的事奉好好思考,還有,好好陪我們的孩子們,和他們的朋友道別,和這個生活了6年的土地就再見。


搬家三天前的家庭照


上學前和MaX哥道別


交屋前最後一張照片 .....好吧, 這是我的諾諾









Wednesday, April 13, 2022

烏克蘭Украина

遙距看著從前在烏克蘭親愛的同工、學生、朋友,冒著戰火走在逃亡的人群中,那份的揪心,真的跟以前看的戰事新聞不一樣。強忍眼淚去鼓勵他們、與他們一同呼求上帝,除了這些,還能作什麼呢?每天等著他們的消息,直到知道他們離境了,安全了,才鬆一口氣。然而,還有很多親愛的人,還留守在戰區,他們在努力保衛他們的家園,保護他們的人民⋯⋯

基輔被轟最嚴重時,老姊妹打來電話說她的情況,她讓女兒捲著棉被走,自己年紀大走不動和其他人留在防空地下室,她顫抖的聲音說,聽到每一次的轟炸聲,就忍不住要嘔吐;在烏克蘭華人教會的牧者們,大都是帶著小孩、甚至是一家老少的走難。媽媽帶著餅乾和繪本,對三歲的女兒說,我們今晚又要去地下室野餐了,轟炸聲是在放煙花,把棉被帶到車上是因為明天很可能要去長途旅行了。另一家的孩子在地下室畫畫,媽媽說,還好,孩子的畫還是彩色的。逃亡的路上,媽媽們努力地壓著惶恐不安的情緒,只求不要嚇怕孩子。逃難的路很長、很遠、很冷,但他們說處處有上帝的恩典,好心的烏克蘭人給他們送水,祝福他們一路平安。

我們以前在烏克蘭時的家務阿姨Tania,發來照片,入面是那一位患癌的牧者,就是那位以前接待我們華人教會的烏克蘭牧師,我差點不認得他,因為醫院不再安全,也無法提供為他化療,他的弟兄姊妹幫助他以難民身份到德國接受治療。Tania 請我們為他們我牧者禱告,希望他可以離開。我問Tania為什麼不可其他人一起走,她說敖德薩是她的家,哪都不去,她要留下來幫忙。Tania是很堅強的女仕,但在炮轟的晚上,她不能睡覺,她說知道主同在,但仍然很害怕,禱告、抱著愛貓、聽著巴刻的音樂過每一晚。烏克蘭人民教會的牧者、同工與弟兄姊妹們,把人道救援物資送往不同戰區,黑夜之中,聽著轟炸聲在貨櫃車中過夜。我們親愛的日本宣教士朋友Masato牧師夫婦,帶著部份會友一起往西逃到邊境,捨不得忍不住又返回敖德薩舉行多一次主日祟拜,哭別留守在敖德薩的會友。再回去與西部邊境,留在烏克蘭等著何時停火何時就回敖德薩。除了禱告,我們能為他們作什麼呢?展轉托人把一些錢轉給在敖德薩的Tania,也把熱心的弟兄姊妹的奉獻轉到在戰區的教會中。每次問Tania有水嗎?有食物嗎?她都說有的,忙得很,忙著幫忙作飯、幫忙送救援物資。有時她們在教會聚集,就發給我們照片,有時告訴我她著了喝紅菜湯。喜歡看到她和朋友都安好,怕和她失聯,不知道那邊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但Tania總是說,感謝主,我們很好。

Tania 與她朋友們和她的小狗 Lucy ,她們在幫忙整理救援物資


留在敖德薩的弟兄姊妹相聚在教會,一起喝紅菜湯


再三天是復活節了,戰前烏克蘭的春天,當冰雪融化、公園草地長出鬱金香,路上賣花姑娘捧著一束束的紫丁香。從前的這個時候,花園裡掛著彩帶,家家戶戶都準備著作彩蛋,烤著復活節蛋糕。期待著復活節的早晨,路上相見會互相說"基督耶穌復活了""是的,祂真的復活了!" 我不知道今年我們的朋友還會不會作彩蛋,也許太忙了,忙著活下來,但我十分肯定,不論是在路上、還是在地窘,他們一定會彼此說:"基督耶穌真的復活了",也許是有很多的眼淚,但也會有更多信心堅定的禱告。戰爭令人奮怒、惶恐,但我知道,現在的烏克蘭人被世上很多人都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