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5日星期三

桌子

 這是一張又大又重的桌子,烏干達木匠用非洲紅桃木做的。我們當年從另一宣教士朋友家買來。他說,那是他們家最好的家俱,可惜帶不走⋯⋯

桌子於是搬來了我們家,成為了我們家小孩在上蹦跳的舞台,也成了我們一家的餐桌。是我們家用餐、禱告、查經、寫作業、包餃子、慶祝生日、和朋友共聚、開會、談心、討論事工的地方。教會弟兄姊妹也曾在這桌子上一起包餃子、作聖誕餅乾、上羊爸的查經課、舉行禱告會、上兒童主日學。這張桌子是我們家最好的家俱,可惜帶不走⋯⋯

今天,我再看到這張桌子的照片,桌子被搬到宣教中心,羊爸在桌子上擺上短宣隊用的早餐,五湖四海的短宣隊員、支持我們家多年的教會牧者,在這桌子上共聚、一起禱告、靈修、策劃一天的事工行程、討論宣教的事。

這張桌子成了宣教中心最好的家俱,不用帶走,留在烏干達,接待來自四方的宣教士⋯⋯


包餃子時間

疫情時的homeschool


丁丁3歲生日




疫情中的Homeschool





波波6歲生日




2021年 在家



2025 在宣教中心




2025年3月4日星期二

織一張甜甜的網

記得台灣一位圖書館館長彭冠綸的一句話:「圖書館的價值不僅僅是閱讀,還能成為孩子在家庭、學校之外的一層安全網。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去接住那些家庭和學校漏接的孩子。」

Yummy Book Club 自 2021年烏干達成立至今已超過三年了,最近當我在思考Yummy Book Club的定位時,這一張網的畫面,一直留在我的心裡。 烏干達貧民窟裡,我們很難找到像這樣的圖書館,擁疊的小屋子間,涼衣繩與電線交錯的影子下,不時都會見到無所事事的小朋友坐著,或是赤著腳在泥濘路上閒逛,玩著破車軑、舊紙皮⋯⋯在社區裡隱藏著小酒館、賭檔、甚至是從是不法交易的黑暗角落,孩子們這樣等著時間過,時間卻不等孩子,錯過了培育孩子成長的黃金時期,家長不著急嗎?不全是,單親媽媽們在為孩子的溫飽奔忙,估計實在是顧不上⋯⋯多少的母親,但求能把孩子們送到一間有提供油煮豆子而不是水煮豆子作午餐的學校,心願足矣。 

2022年,我們家回到澳門,烏干達的事像離我9000公里遠,但上帝很奇妙,言談之間,Yummy Book Club的事慢慢被分享出去,越來越多的有心人開始關注到這一群遠方的烏干達孩子。2023年澳門第一隊短宣隊去到烏干達,拿著故事書走進貧民窟給小朋友講故事,為Yummy Book Club 的小朋友辦 "公主王子嘉年華會"。出發前,我們收來了很多故事書、公主王子的服裝帶了過去非洲。

去年,因為有心人“買鞋子送孩子”的想法,開始了在貧民窟社區的閱讀站 Yummy Book Station。有些小孩來來去去,有些每次準時報到,三個多月以來接觸了近50位小孩子。但義工們遇到了一些難題,其中最大的難題是,想來閱讀的小朋友大多不會讀!雖然英語是烏干達的官方語言,但來的孩子大都是沒機會上學的小孩,家中說的不是英文,也聽不明白,更不能讀英文書籍。一位在澳門從事二十多年幼教經驗的Ms Lanny,因為看見孩子的需要, 回到烏干達去教這些小朋友。她看到很多挑戰和難題,她說: 我們要幫助這些孩子,一定要想辦法。

非洲有句諺語: 「一整條村來來撫養一個孩子。」孩子是未來的希望,直得大人齊心合力來撫養。澳門這個城市忙忙碌碌的城市中,在上帝的感動下,我們漸漸凝聚了一群有心人,成立了 YBC Friends 團契,發起了 "漂書傳愛" " Yummy Pen Pals " 的活動,YBC Friends 團契,就像一個蜜糖罐,一點一滴的甜甜的行動,讓遠方的孩子們感愛到上帝的愛。不單如此,這份愛有奇妙的威力,不單甜了烏干達小孩,也甜了澳門,很多的人、家長、孩子,因為這罐蜜糖" 黏在了一起。

Yummy Book club有家長說,交不起學費,孩子就被趕回家。除非能交出學費才能回去。隨時被趕,孩子怎能好好學習?難怪一開始在社區開讀書站時,有小孩只敢在門外張望,遲遲不敢進內,不確定自己有沒有份參加。家長說,孩子能參加周六的Yummybook club成了孩子一星期中最快樂的一天。社工說,來YBC的小孩不只一個常被學校趕走,那就是貧困孩子真實在面對的問題⋯⋯今年,我們期盼著,多20位沒有能力上學的小朋友,可以在周間到宣教中心學英文,可以接受教育,周末可以參讀書會,可以在有愛的環境中被鼓勵,好好成長。

YBC是那一張接住孩子的網,孩子來可以學習,不擔心有沒有筆,不擔心媽媽有沒有交學費。我們要展開這一張網,這一張黏滿蜜糖的網,不只是要接住從學校、家庭漏出來的孩子,更要好好去接住孩子的心。



2025年1月4日星期六

五餅二魚

 


2025的第一個主日,羊媽有機會到澳門一間教會分享信息。那是一個特別的群體,明天會見到在澳門生活的一群越南弟兄姊妹。緊張、又期待。

自上個月開始預備明天要講的信息,五餅二魚的故事,一直在我的腦海中。那五個餅、兩條魚,面對五千人的需要,顯得少得可憐。門徒累了,原以為是離開人群去休息,沒想到一下船看到的是排山倒海的需要。門徒的建議合情合理,把群眾遺散吧!人太多了,讓他們各自去想辦法解決他們的問題吧!但耶穌卻要人群坐下。

主耶穌叫門徒去看看 (可 6) ,門徒看到的,只是那 "不足夠"。但耶穌要給門徒一份改變他們一生的禮物:衪把餅挈開,分出去,再分出去、分出去,滿足了5000人。最後送門徒一人一藍子的食物,滿滿的,讓門徒捧在懷裡,讓他們好好記住這個神蹟。上帝從天下降嗎拿、耶穌用五餅二魚喂飽五千人,主吩我們挈餅記念主,是要我們好好記住,衪是那位永恆不變,行奇事的上帝。

2024年讓的印象最深刻的畫面,是這個小男孩Oroma的眼淚。他由祖母養大,未有機會上學,來參加周六烏干達GOA 的Yummy Book Club,在他七歲生日前兩天,一位從澳門飛到烏干達的幼稚園校長Lanny說,讓我來教他。又再一次看到上帝是多麼奇妙地回應小孩子的禱告!小男孩天天羨慕著其他有機會上學的孩子,祖母與他不斷地呼求,上帝就把一個最棒的老師,從9千公里外,差過去要成為他的老師。五個餅、兩條魚,人人學習去分享、去體會、去見證,即使是最微小的人,上帝每一個都認識,每一個大聲小聲的禱告,衪都在垂聽。

互不相干的人,成了彼此分享、傳遞愛的群體,這不是神蹟是什麼?




2025年1月2日星期四

田野間

說要多帶孩子到國內走走,讓他們多體會中華大地的山水人文,實踐起來還不太容易。回到家鄉這兩年半,最遠那一次就是回濟南,那是一場與至親奶奶的最後告別,也道別了濟南的山水,冬天,也沒有打算回去了,故人不在,老房子也只剩下回憶。濟南在下雪吧,羊爸對老家的思念,他不說,我們也不提了。今年夏天應會再回去一次,完成剩下該做的事。

2024的最後兩天還是匆匆決定帶孩子一起到廣東斗門的鄉下走走,好不容易才爭取到兩天一夜。帶青少年一起家庭旅行,看來媽媽要開始不妥協地爭取,不然,機會只會一年比一年少。這世代的孩子到底是怎樣一回事?



來的是叫蓮江的村,數年前開發生態人文旅遊點,但我們發現,可能因不是週末,感覺整條村就只有我們一家遊客,農家菜只有我們吃,路上只見老人,遊樂場也見不到小孩,連草莓,蕃茄園也只有我們在採。怎麼廣東有那麼寧靜的旅遊區呢⋯⋯老大說:嘩!真好玩呀。哈哈哈!(他很欠揍!)



                       就是這張臉!!!



採完免費小蕃茄和要花錢買的草莓,我們做了一家人很久沒做的事,騎腳踏車!一共租了5架,去繞村,看花田。

       村入面有很好的兒童設施,但是,沒有小孩⋯⋯好奇怪!




     天諾在學著剛剛遇見的老農夫澆菜,澆弟弟一身水!







      要幫他們三兄妹合影,只能這樣⋯⋯
     
      我們住的房車在麥田旁,回到房車,店家送來小點心。如果我們早一點在秋天過來,金黃麥田一定很美,現在收割季節已過,剩下杆子。



第二天的早餐時間,有一隻還在睡,在房車過夜是廷特別的,天窗可看到杉樹、天空,而且床好好睡。











 

十里蓮江真的是靜,靜得可以讓人只看田、看鳥、看夕陽、晨光,孩子也許也會有那麼一個下午不用看手機,在田間騎車一回、放空一回。如此的寧靜,讓我想起的是烏克蘭的郊野,天情說想起了在尼可拉耶夫海上奔跑的野馬,我想起的是那片油菜花田。對,在11年前,孩子們在敖德薩郊區的花田玩過。

     那是 2013年的第5月,天情快三歲,天諾5歲多,就是今天的天予的年紀



哪個比爸爸高的小伙子,如今已16歲。烏克蘭今天也不寧靜。


難得的兩天一夜歸隱田園,大的三個一致說不要再來,幸好小的兩個說要再來,不管如何,家庭旅行還是要堅守的,絕不妥協!











2024 的聖誕節

該重寫部落格了,日後如果孩子想知道以前發生的事,在雲端也有跡可尋⋯⋯

 2024年的聖誕節很開心,過去兩年在澳門的聖誕節,我們都是和家人渡過,一家13口,熱鬧的很。今年我們重新開放家,舉辦了一個小小的聖誕聚會,除了我們羊家7人加婆婆,有30多年老友儉文一家,志江一家,還來了5位學生朋友,這種形式的聚會,我和羊爸立即想起從前在烏克蘭和學生們一起的情境,不同的是,幫忙安排節目,打點飯菜的,不只我們兩個人,還有老朋友成了服事的拍擋。又有老媽和女兒一起做蛋糕給大家吃⋯⋯特別的好。

我的主要任務,就是把家收拾好,把要家要交換的禮物包裝好,享受在其中。




















2022年7月3日星期日

當TCK的媽,真不容易!

 TCK(Third Culture Kid-- 不同於父母親的文化背景,也不同於自己護照出生地的文化背景的孩子,因為移居,泡浸在多元文化中,這些是第三文化孩子)。他們是世界上的一個特別的族群,可以說是"世遊牧民" Global Nomad。我們家就有5個。TCK不單止是宣教士家庭的小孩,牧養的海外華人教會中所有的兒童主日學學生都是TCK。照顧和關心TCK一點都不容易,聊半天也許他們都會覺的你永遠不明白他的處境,的確是這樣,他們努力地排除萬難融入身處的環境,過程一點都不容易,辛酸的眼淚,只有TCK族群才真正明白。

在非洲的華人小孩,一開始父母就催著他們好好學英語,緊張的父母到處為他們找補習,擔心他們的英語跟不上,融入不了當地社會。但半年後,小孩的適應能力通常都叫父母驚訝,當父母發現小孩開始講英文多過中文的時候,又開始催著他們要好好學華語,於是再找華文補習,擔心他們的中文跟不上,會失去了中華文化。可憐小孩看著著急的父母,"到底你想我怎樣?""想你都會,雙語!" 但逼得太緊,往往換來一雙反白眼!TCK的壓力,無所適從,往往連作父母的都難以體會。

在非洲我有機會鼓勵我們這些TCK的父母親,我們的孩子是一群特別的小孩,愛吃餃子也愛吃MATOKE(烏干達香蕉飯)。我們要努力去擁抱孩子們的特點,接受他們的多元文化,也擁抱他們五湖四海的朋友。有一天,如果他們看見有人種族歧視,他們會第一個為朋友站出來。作為父母,對不同文化民族,更要學習有寬擴的心。華人教會要歡迎孩子們的朋友,孩子才會有傳福音、服務社區的使命。如果教會不接納多元文化,我們的第二代要不永遠融入不到當地,要不就會從教會中漸漸流失。


但道理是知道,但事實上並不容易。烏干達能出去逛街的機會不多,孩子們串門是主要的假日活動。我們有很多次孩子朋友到家裡作客的經驗。當朋友在場,孩子都只說英語,因為他們顧及朋友的感受。飯菜預備好了,我們都會請請客來的那位孩子作謝飯禱告(當然是用英語了),當孩子們開始用我們不熟悉的語言彼此交談、說笑,但我們聽不太懂、也不會笑,甚至顯出我們外語不行的。尤其是在孩子的朋友面前,餐桌上父母好一些可以當聆聽者,偶然搭一兩句話,不然就只能當廚司,預備好一桌子飯菜後退場,讓孩子朋友自己吃來得更加輕鬆。也許孩子也會因朋友在場會只說英語,這一刻,父母的存在感受到威脅,覺得不被尊重。最後處理得不好,不愉快,孩子不願邀請朋友到自己家作客,情願都到別人家去了。我們在生氣與不滿之前要想想,當初是誰把孩子帶到這異文化的地方呢?

我常常是這樣提醒自己,接納孩子的多元文化需要付出努力,父母需要真實地接受自己的不足,但不要停止去學習。擁抱自己擁有美好的文化背景,有自信地與孩子的朋友、老師交朋友。英語不夠好,但華語夠好,不會作非洲菜,但會做美味的餃子,但還孩子們看到,為了你,我們在努力。說真的,孩子的朋友不是來與我們聊天的,他們最喜歡是來我們家吃中國餃子。孩子要的不是能說流利英語的父母,是願意包容接納他們特質的父母。

我們家就有5個TCK,生活在非洲,連還沒有上學的三歲羊小丁,和哥哥姊姊相處時也自然地說起英語來,在小孩的眼中,不同的膚色完全不會造成隔閡,不會因自己特別白而高興,也不會因為不夠別人黑而不自在,我們為此特別開心。一直以來認為我這個TCK媽媽當得還不錯,在非洲與孩子一起建立起五湖四海的朋友圈。但直到準備離開非洲回亞洲,面對TCK的新環境過渡,真是沒有把握了,上一次從烏克蘭搬到烏干達,孩子還小,也為了不能帶走狗狗而傷心了好長一段時間,這次牽著5個走,其中三個還是青春期,難度就更高了。找了好幾來書來看,越看就越擔心,不少的TCK因為環境的轉換,沒有處理好情緒,或者家長在忙碌的搬遷過程中忽略了孩子們因被迫抽離熟悉環境所受的心理創傷,導致長大成人後也有長遠的負面情緒,甚理影響著他們人際關係。讀了很多TCK回憶童年的故事,很多的困惑、傷心、甚至是忿怒,因為孩子的對父母的體貼、或者因被父母或自己要求的順服聽話而埋藏在心底,最終出現問題的時候,父母己錯過了最佳幫助孩子的時機。我們開始不斷為孩子們的轉換、適應來禱告,問了很多的過來人,不論是成年的TCK,還是TCK的家長,都提出除了禱告外,需要的是給他們時間或空間,不要想著以為可以快速地解決問題,他們需要時間去尋找、去明白上帝在他們生命中的帶領,而不單是上帝對父母的呼召。感恩的是,非洲的慢節奏幫助了我們學習去放慢腳步,簡單的生活幫助了我們有更多的空間去細察和聆聽孩子們的內心世界。

被抽離的傷心難過是很真實的,回到澳門即被防疫隔離,孩子們無法用他們以往慣用的方法來舒緩,沒有非洲的草地可以奔吧、不可以爬樹、聽鳥、看花、摸貓⋯⋯更沒有朋友可以談心、瘋狂玩一下,慘!

天情在離開烏干達第三天,在防疫隔離中心時,寫了一首詩來舒發


Self isolation, no one will play, 

I sit by myself at the window all day.

Trapped in a cage looking at the sky,

Wishing and wishing to go out and fly.

I see trees, that I can't climb,

How much longer until I die?

Concrete jungle, no stars at night,

No single goose or dog in sight.

I'm standing here , all alone,

Take me back to Uganda, my home. 





在離開烏干達經27天後,我問天情,你現在有什麼感受?

"我想回去烏干達,現在澳門很無聊,不能出去,我們的家很大,但感覺還是不夠大,因為我不能出去。我知道我不能回去,但我還是覺得我是一隻鳥,在一個籠子裡面。我要回去烏干達!不過我很感謝有很多人對我們很好,我開心可以見到外公外婆,他們在我們到之前幫我們把家弄好了,還有很多零食,我對新的生活有一點點期待,我想去看看我的新學校。

簡單說了幾句,天情被弟弟叫去玩了。27天,期待孩子現在就能"忘記背後,努力面前"是不實際的,也不應該。孩子還是會想烏干達的家,但他們也開始叫澳門的家"家"了。我希望孩子永遠都不要忘記烏干達,也永遠都不要忘記烏克蘭和新加坡,這些地方都有我們親如家人的朋友,未來有一天,如果孩子想要回去,我也要跟他們一起回去看看他們的故鄉,嘗嘗往日的味道、談談每一段的旅程。現在牽掛,就讓牽掛吧,在牽掛中好好生活、學習、好好裝備,過好上帝計劃中的人生。










2022年7月2日星期六

我們的新家

      22/6, 我們的PCR及格了,可以回家了。孩子一天天倒數著,在最後一天一早收拾好行李,準備好出關。未來還有7天的在家隔離,不管如何,一家人可以一起了。






14天後,一家人再次見面,見到每個人都穿著防護服,覺得好好笑,丁丁問,我們再去坐救護車嗎?我們一家拖著全部的家當,十一件行李,從下飛機到隔離,這天終於真正"到"澳門了。

澳門是一個有人情味的城市,即使在疫情的陰霾中,我們還可以安排到有願意從隔離醫院載我們一家回家的司機,見我們孩子多,還主動幫助我們搬行李。帶著面罩的醫護、員工都很有善地幫忙我們離開隔離中心。

很快到家了,那是上個月我們租下弟兄姊妹的一個單位,就在孩子新學校附近,在Pizza、漢堡快餐店的樓上,19樓。當我們拿著新的鎖匙開門,感覺有點像家居節目的情境,一打開門,"這就是我們的新家啦! 噔噔噔噔⋯⋯" 盡是驚喜!教會弟兄姊好和外公外婆,早就把家安置好了,我們租下的不是一間空屋,而是一溫馨舒適的家。生活用品應有盡有的,大家知道我們將有7天不能出門,於是填滿了我們的大冰箱,米、酒、鹽、食具,還準備好有一大堆零食、果汁、牛奶⋯⋯怕小孩會無聊,櫃子裡都童書、玩具、模型、手工材料,還有一面特別為孩子們作的塗鴉牆、孩子床上都鋪上可愛的床單、星星雲朵造型的燈飾,還有很多洗好的衣服⋯⋯孩子進屋就如進入一個夢幻魔法屋,每打開一個櫃子,就找到驚喜!羊小丁驚叫因為他一入房看到了有一台挖土機、波哥興高彩烈地抱著恐龍挖掘玩具,這些都是讓他們一直想要的願望,怎麼會出現在新的家呢?只有上帝知道。

接下來幾天,有弟兄特別送來讓我們可以上網的裝置,每兩天就有弟兄姊妹訂講一大堆食物送到我們家樓下,很多澳門的弟兄姊妹給我們發訊息:歡迎回來!我們家經歷著排山倒海而來的愛,如此的豐富,感動、感恩難以言喻。

入住澳門新家的第一張照片




很快,各人都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落




感謝弟兄姊妹隔天就送來食品、零食、還有還小朋友開心的冰淇淋⋯⋯
七天居家隔離的日子,一轉眼就過了


6月30日,我們終於可以和家人相聚,羊小丁上一次見外公外婆剛出生的第一個月,現在已快三歲半了。回到澳門,最快樂的事說是可以和最愛的家人一起煮飯、用餐、聊天、禱告、感恩⋯⋯




屬靈的前輩、家中的長輩⋯⋯經驗談

四年沒有回澳門,澳門的生活方式、節奏都和以前很不同,我們從非洲回來,很多東西都要重新學。從新去適應。加上剛好遇上澳門的疫情擴散,結束隔離後,仍然要繼續留在家,這是新一種的澳門式的「慢活」。然而,不能出門的慢節奏,也許也幫助了我們和孩子們能更好的過渡。不能出門Shopping、不能去海灘、公園,孩子們當然是失望,無聊在家時也在埋怨。這個月開始和孩子們一起看以利亞的故事,人生在很多的階段,就如以利亞經過很多的階段,上帝透過每一個階段來鍛鍊祂的孩子,我們家在新加坡、烏克蘭、烏干達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成長,現在在澳門這新的一段,繼續學習成長。

過渡,從新開始,從心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