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7日星期一

友誼・金錢・愛,何價?

   當我們以為大家己建立好互信關係的時候,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ELIZABETH是我們家的女傭,我們私底下用華語叫她" 女王"。她細心、工作效率高,煮非洲雞、MATOKE、ROLEX蛋餅都一流。聖誕節她給我們特別從鄉下帶來一隻會下蛋的雞,我們和孩子回送她香水。我們幾乎每天一起謝飯禱告,一齊用午餐。她幫我們在小菜園種熱情果樹苗,說會一齊看到結果的一天。她整理小孩子床鋪後會在他們床中間放上一隻布娃娃,還給布娃娃蓋上被子。每次知道孩子生病,她都會說:I'M SORRY,THEY WILL BE OK。每天來上班都笑盈盈的,喊我叫JANETIE(世上只有她喊我JANETIE,改也改不了)。特別是上羊不在家的日子,她是我最大的幫助。我們以為她是我們最親近的第一個非洲朋友,多麼希望她偷錢只是一場誤會,然而看她大步踏出我們家,頭也不會那一刻,感覺這並不是她一次不小心的初犯。羊爸本來說要叫警察處理,但我們不想再花時間在這事上,既然錢在她包裡已搜回來,請她立即離開了。孩子回來問,我們只能告訴孩子,姨姨不誠實,不可以在我們家工作了。雖然很多人都說這裡很多家傭、保安都會出狀況,我們還常誇口我們找到個好人,可惜四個月來建立的感情和信任,一下子破滅了。

        是否我們和當地人的蜜月期己過了?我們開始發現會被騙,付了錢訂造餐桌的只送來了一張桌面彎彎的餐桌也說算了,剩下的6張椅子拖了四個月還沒有作好,人也找不著了。修廁所的付了他"水魚價",修完不到兩天比未修時還糟糕。辦理文件的那個所謂隱形律師,收了錢出國卻不辦事。有經驗的宣教士說:這裡的人有個風俗習慣,"你有的就該分享"。在烏干達的族群中,因為是同族人,誰家有米一起食,誰家有蕉一齊煨,誰家孩子萬一不幸成孤兒,叔叔姨姨就該帶回家養,因此族裡沒有所謂的孤兒,都是族裡的孩子。那我們這些外來人又如果呢?有一次在我們家門口遇見住在附近的14歲小女孩,聊不夠兩句話就問可不可以到我們家裡來吃晚餐,還說只是她自己來,不會帶其他人來。我們知道她的家就在我們家後面的空地,是一間沒水沒電的磚房子,她與母親、外婆可想像是過著窮困的生活。在很多當地人的心目中,我們這些外國人都是有錢人,宣教士更應是帶著愛心及金錢來的慈善家,幫助人不就是我們來的目的嗎?我也常問自已,難道不是嗎?不過當想到,今晚讓她進來吃一餐晚餐,明天、後天會不會再來敲門呢?如果她天天來問,怎麼辦呢?我真有這樣的愛心與包容嗎?曾有宣教士家說他們家的窗花上天天趴著小孩子好奇地“觀察”他們,家門口天天有人來坐著等他們,求他們幫助,最後不得不在家外建些圍牆。愛心、界線,該如何來拿捏?人群,我們該走多近?又該保持多少的“安全距離”?我們如何的給予才是對大家都好?他們不會因此以為可以不勞而獲,認為被幫助是理所當然?

     在北部,我們團隊的宣教士們一直以來付出了很多心力、很多的時間,努力地與當地人成為朋友。希望了解他們的需要,並呼籲外面的人來支援他們、裝備他們。我們深信這是上帝給的使命,去裝備信徒傳福音、去用愛去行動。然而,當用心去服事的時候,打擊也會來,上個月上羊和我們的宣教士MARK哥夫婦,頂著高溫往北部去服事,但同時卻要處理與我們一起合作的當地教牧騙取神学助學金的事件。難過、失望又生氣。我們同時也被提醒是否給了學生太大的誘惑與試探?的確,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美滿的果效是人人都期待的,受惠者得到了資助,生活因而改善,帶著感恩的見証再向身邊的人傳遞積極正面的力量。然而,為何宣教士有時會有被視為提款機的感覺? 上羊在和鄉鎮政府談培訓場地使用問題,像是在和他們談交換條件,而不是在談合作。我們幾次收到北部學生打來電話,說是生病了要我們用MOBILE MONEY給他們錢,當我們說不能即時轉錢過去時,電話便掛了。到底問題出在哪裡?事件的發生帶給我們許多的反思。我們如何在幫助他們的過程中,建立他們的信心?幫助他們建立與上帝的關係?上帝不是提款機,更不是阿拉丁的燈神。禱告被應允還是不被應允,生活難題化解與否,上帝依然是我們生命中的王,是我們面對逆境中的幫助者。生命的關懷與建造是項艱苦的大工程,遠比就把錢給出塊複雜、困難很多。是否,如果我們能離他們近一些,可以多些時間跟他們在一起,了解他們真正的需要時,在這些年輕人的心目中,我們不是提款機而可以是朋友、是牧者呢?無奈我們在KAMPALA,他們在PAKWACH,每月匆匆忙忙地見那一兩次面,能與他們建立多少的感情呢?如此感受很可能是因為我們才來幾個月吧。但距離的確是一個大難題。從前牧養教會,我們生活在弟兄姊妹的中間,親得就像家人一樣,弟兄姊妹遇上難題需要幫助時,一個電話來,上羊就可以跑過去。學生也可以隨時來我們家哭訴。但如今面對北部鄉村的年青人,我們與他們無法建立牧養的關係。他們打電話來,我們還得疑惑真假。假若真的是有急需,我們能立即開7個小時車跑去了解嗎?在漆黑的村落,我們連他們的家也找不到,自問我們目前真的作不到,也不願意去作。原來我們對他們的關心是如此的少,更談不上愛他們。被騙會令我們生氣、但沒有傷感情,沒有傷感情是因為我們其實還沒有與他們建立深厚感情。如果只是要處理一個事件,可以當成一個幫助我們下次要精明一些的教訓,學生被開除了,檔案也了結了。然而⋯⋯接下來呢?到底問題出在哪裡?是他們的問題,還是我們有問題?

      北部回來之後,我們的宣教士MARK哥夫婦都確診又染上瘧疾(半年內已是第二次中招),上羊沒有中瘧疾,卻患了腸炎,腹瀉了兩星期。當身體軟弱時,心靈也容易軟弱,當發現自己出現失望與挫敗的情緒時,就是時候在上帝面前停一停、靜一靜⋯⋯休息過後、需要重新振作。

      Mark哥夫婦這對宣教士常常成為我們我鼓勵,我們很感恩有這樣的同路人。他們瘧疾剛病好,又北上了。我們想請他們多休息一個星期,他們回答是豆角的苗不能等,要落田了。我們真的十分佩服他們。他們發來開開始心和村民一起搭豆棚的照片。為了更實地了解學生,他們開車帶著學生去交學費,中途車子一邊前輪軸斷了,車子歪在路旁不能動。感恩上帝保守他們平安,車子是在慢速時壞的,如何輪軸是在高速公路上斷,那後果不敢想像。回到KAMPALA,他們高興地和我們說在他們家附近找到一塊田可以給他們實驗種植。剛辛辛苦苦搭了棚、下了豆苗,一場超級大雨,要重新再來,雨季是農夫喜愛的季節,但為迎接這季節,他們需要挖疏水道、堆沙包。雖辛苦,但談起這塊田,宣教士既興奮又感恩。為什麼?因為他們心中有上帝的使命,他們愛烏干達人。他們不是農民,他們是宣教士,辛苦種下的種子,不單是在地裡,而是在人心裡。種子種在別人心裡,收成的果子成為別人生命的一部分。不能吃,卻成為美好的成果,一直存留在天上。今天當MARK哥夫婦下完田,帶著一堆NGO的文件來我們家,累到" 攤攤腰"要躺在地上。這一刻,他們一顆種子彷彿也種在我們的心中。我們感恩,有這樣的一對宣教士用他們的生命來激勵我們,繼續向前行。

    最近整理贈書時看到了一篇短文,談到德蘭修女,有人訪問她:花了那麼多的時間、資源投在貧困人的事工上,但成功的個案那麼少,如何看?德蘭修女的笑笑回應: 我所作的又不是成功的事工,我作的是慈愛的事工。

    友誼・金錢・愛,何價?